天博·体育(TB SPORTS)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图片
恒成洞见
十五五规划不可忽略的5大宏观大势
2024-07-18浏览量:0

引言

“十五五”作为实现2035远景目标承上启下的五年,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下一个五年规划启动之际,有必要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企业共识,服务国家大局。为此,我们整理了系列问题,既包括“十四五”宏观趋势分析回顾及评估《回首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感受经济运行的脉搏和规律》、“十五五”时期宏观环境变化、产业趋势等宏大命题,也有行业发展、“十五五”战略规划与实施等企业关切的具体问题。天博·体育登录入口将通过系列文章形式,对上述主题进行深度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处于时代洪流中,对宏观大势的准确把握从而实现前瞻布局,是广大企业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十四五”时期数据及关键要素、梳理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瞻性研究主题,并借鉴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历史时期做法等,透视“十五五”时期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宏观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聚焦与深度研究,探查宏观大势,为广大企业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实现前瞻布局提供有效参考。

一、国家发改委研究课题聚焦重大战略问题

  2024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发布《2024年第一批研究课题征集公告》,针对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本次研究课题主要聚焦“十五五”相关的宏观问题,涉及世界经济形势、全球经贸规则、地缘政治格局、全球产业链供链变化、全球科技革命、人口发展趋势、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等重大宏观问题及趋势。  2024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发布《2024年第二批研究课题征集公告》,研究课题主要聚焦社会保障、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重大议题。

  通过国家发改委前瞻性研究主题,我们总结了下一阶段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宏观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聚焦与深度研究,探查宏观大势。另外,人口发展趋势、全球科技革命等重要主题将在后续文章中做专门研究,敬请读者期待。

二、宏观大势一:全球经济周期正处于新周期前夕

1926年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大约每隔50至60年,宏观经济就会出现一次长周期的波动,后将其称为康波周期;康波周期的全历程包括四个阶段,前20年左右通常会出现经济增长的繁荣期,紧接着是5到10年的经济衰退期,然后是10到15年的经济萧条期,最后进入大约10到15年的经济复苏回升期。康波周期通常与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新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康波周期的关键动力,因此康波周期常被视为“科技投资周期”。当前全球经济处于第五次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尾声阶段和复苏期前夕,若人工智能可以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经济将进入复苏阶段,下一轮的康波周期将会随之开启。

三、宏观大势二:全球经济重心东移

  受美国霸权主义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国长期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利用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长期对生产国(以中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和资源国(以俄罗斯和部分中东国家为代表)进行“割韭菜”。但随着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造能力、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话语权的快速提升,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大趋势愈发明显,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深刻调整。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债权国减持美国国债,预示着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权力重心的地位在下降。其一,近年美国经济波动较大,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历年实际GDP增长率,验证了这一结论;此前,东亚银行BEA及德银全球首席投资官甚至预测,2024年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8%-1.6%。其二,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发生动摇,美元对于美国霸权地位的支撑减弱。2021年开始,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印度等众多国家均开始“去美元化”,增加用人民币、欧元等交易方式。其三,日本、英国等美国主要债权国多次减持美国国债。2022年全年,日本减持美国国债比例超17%,减持金额达2245亿美元;2023年5月日本减持304亿美元,成为其7个月来最大减持规模。2023年英国分别在2月、4月、5月、7月、9月减持美债,其中单月减持金额最高超300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美国对于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在减弱。

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崛起,正在逐渐改变全球经济力量对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1年中国人均GDP超1.2万美元,首次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我国GDP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6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一。

  同时,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将做出更多重要贡献,据彭博社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将超过七国集团(G7)所有国家总和,几乎是美国的两倍;2024年至2029年,在全球新增经济活动中,中国占比将达21%左右,G7占比20%,而美国占比不到12%。此外,印度以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国内消费的活跃度为推动力,在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均有良好表现,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GDP增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预测,2028年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2020年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于2022年正式启动,加速了国际经济发展重心由美国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转移的进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研究显示,北美自贸区GDP全球占比为28%,欧盟全球占比为17.9%,而RCEP自贸区全球占比为30.5%,是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体,并有可能在未来形成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组织,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RCEP自贸区的形成表明国际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由美国向亚洲地区转移,而中国作为RCEP成员国中最大的经济体,必然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四、宏观大势三: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向以中国为主的东方转移,美国对于中国的全面追赶日益恐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在不得已之下基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被迫”站队;尤其是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经贸遭遇冷战后从未有过的冲击。

  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加剧。IMF数据显示,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全球贸易限制措施正在增加,2023年各国共宣布采取约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近2019年的3倍。IMF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表示,中美两国各自形成了经贸圈,两个经贸圈之间的贸易下降,内部贸易则在上升。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阿根廷、英国、韩国、墨西哥、日本等半数及以上月份全球经贸摩擦指数[1]均处于高位,表明大国经贸摩擦和冲突仍在持续。从行业指数看,电子、运输设备、化工、轻工和机械设备等行业是经贸摩擦主要冲突点。

  中国涉外贸易摩擦整体处于较高烈度,且仍以少数经济体为主。涉华经贸摩擦指数远高于全球指数(图2),反映出中国涉外贸易摩擦整体处于较高烈度。例如反倾销调查与裁决方面,根据商务部公布数据,海外经济体涉华反倾销调查共计224次,其中美国37次、印度35次、欧盟21次、土耳其19次,排名前十位的经济体合计提出反倾销调查174次,约占反倾销调查总数的77.7%。同期,上述十个经济体共计形成反倾销裁决164次,约占全部反倾销裁决总数的81.6%,表明对华反倾销调查与裁决均集中在少数经济体。尽管如此,涉华经贸摩擦主体范围仍然存在扩大趋势,2024年日本和乌克兰作为新增经济体,也开始对华提出反倾销调查;未来范围名单具有不确定性,但演进逻辑基本都可以在美方阵营中找到答案。

五、宏观大势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重构

  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的大踏步发展,为美国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壮实了中国制造业的筋骨。持续升级之下,中国部分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已由相对优势转向绝对优势地位,开始瓜分以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蛋糕,引发双方间的利益矛盾;显然美欧国家不可能对蛋糕分配规则的不利变化坐视不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成为必然。同时,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使得各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出现变化,对跨国公司供应链投资决策和生产布局产生显著影响,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供了可能性。

  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危机、地缘政治危机等使得供应链遭受供应中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等重重挑战,又将供应链安全性问题推至台前。随着地缘政治因素被不断放大,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性的优先级被大幅提高,成为置于资本、效率、快速响应能力、成本之前的关键考量因素。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创立以来,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安全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直接制约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产业布局,并空前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演进[3]。强调安全性也即成为本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一大特征,且只要地缘经济秩序重构和地缘政治博弈继续存在,这一特征就将长期不变。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副所长、工信部智库专家林雪萍在《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中提出,供应链是一种隐形国力,它关乎企业生存,关乎国力较量,也关乎民生。“供应链已然超越以往,成为企业与国家的角力场”。基于此,作为关键利益攸关方,国家力量深度介入,政府部门积极出台产业政策直接参与其中,企业则积极应变。双方力量共同作用下,全球产业供应链重组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区域化、数字化特点。多元化方面,各国积极推动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对抗单一地区/国家“黑天鹅”事件及地缘政治风险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同时,企业寻求建立更广泛和分散的战略或产能布局,降低对特定地区/国家的依赖。区域化合作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和多国间贸易协议的推动促使产业链韧性向更区域化迅速演变;各国逐渐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重新本地化,或者采取“友岸外包”的方式分散风险;新区域经济合作协定的签署与实施推动了产业链的区域合作,为企业提供广泛市场准入和降低贸易壁垒。数字化方面,新一轮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授予了全球产业链重新构建的能力,数字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大国竞争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关键变量。

六、宏观大势五: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新旧动能转换依然是最大的宏观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旧动能”正在消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0年-2008年我国GDP增速由10.5%回落至2009年-2019年的7.8%,2020年-2023年进一步回落至4.8%;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在于,此前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积极因素作用逐渐减弱,甚至已转化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例如人口红利、房地产野蛮生长、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等;同时,地产周期强大的下行压力,导致无论是库存周期还是朱格拉周期触底回升的动能都很有限。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旧动力亟待逐步出清和转型,新动能亟待培育并不断积蓄,经济发展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关键在于优化与转换,难点在于升级与接续。其一,传统经济强调优化与升级。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经济体量明显小于传统经济体量;根据海通证券测算数据,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经济”已实现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2年的13%,但在整体经济中占比仍然较低(图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1年以来以地产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持续下行,但23年地产及相关产业在GDP中占比仍达到25.9%(图5)。新老经济体量差异之下,新经济领域增长难以完全抵消传统经济衰落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痛苦转型,传统经济的优化升级成为出路之一。同时,“传统经济”的巨大体量规模使其不可被忽略,稳住旧动能,以科技创新要素赋能和优化传统经济升级成为必然。其二,新经济强调转换与接续。科技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其培育过程具有长期性、产出与投入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这些特征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接续性提出挑战,甚至可能长期处于转换痛苦期。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的核心任务和重要特征。

七、总结与展望

整体来看,全球经济处于第五次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尾声阶段和复苏期前夕,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可以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一轮的康波周期将会随之开启。从世界经济格局方面,全球经济重心向东方转移已成确定趋势,但这一趋势带来的问题同样棘手,美国因霸主地位动摇而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性的优先级被大幅提高,成为置于资本、效率、快速响应能力、成本之前的关键考量因素。目光回到中国,当前中国经济必须寻找更强的上行动能,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是月度指数,以2017年的月平均情况为基期(即2017年月平均=100),反映当月全球经贸摩擦相对于基期的变化情况。一段时间内指数上升,表明全球经贸摩擦形势趋于紧张;反之则表明全球经贸摩擦形势缓和。当指数大于100时,表示处于高位

2.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中泰证券研究所

3.张丽娟.全球产供链重构的背景、特点及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23,(12):18-23.

分享至: